本质上,股票期货做的好的人,和做的不好的人,存在着境界,方法思维和逻辑上的各种不同。我就深有体会,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寂寞的高手!说这句话有点托大了。
但是,事实是,我和经常交流的朋友在一起,感受到很大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
比如说,出台一些政策和动向,朋友们总是喜欢讨论是利多和利空的影响,而我总是想出台政策或者动向的背后是什么因素,政策的动机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标,这个目标靠谱不?目前实现了没有。而时间久了,我总是要奉劝我的朋友,不要总是看到所人共知的事,不要总是相反大家都相反的事,要比别人看高一个层次和格局,说别人共知的事毫无价值。要学会把政策连贯起来看,一系列的政策的惯性和延续的是什么逻辑和动机。
又比如,很多朋友也会问我对某一个研报的看法,我觉得研报的结论和出台的时点,并不是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核心是研报的逻辑是否具备证据支持,以及这个支持是否牢不可破?我们自己从其他渠道获得的产业动态和研报的逻辑是否匹配还是有冲突和矛盾。其中,对钴的炒作,在18年初我就完全放弃了,而很多朋友还是一如17年我们看好的逻辑那样坚持。我给朋友的意见是,锂电池和上游行业,在补贴政策加速退出的时候,低端和粗放模式已经结束,销量的增长斜率必然要很快下降,因为从身边和国内车企的角度去看,在产品端,早已过了低端快速抢占市场的时机,接下来,如果没有爆款的车型出现,同质化竞争必然带来行业的调整期,尤其是,在此逻辑基础之上,上游锂钴的高速发展和价格能力必然要受到产业增速见顶和产品审美疲劳以及对比特斯拉产品上缺乏产品需求的刚性,如同苹果手机再贵用过的你也会买,再便宜没用过的也不会买,因为其产品带来的品牌身份感和产品的高口碑,不是国内手机可以达到的。电动车产业也是如此。
第三,很多朋友,在推荐一个行业或者股票的时候,在没有确定启动的时候,往往不会认可,而启动之后则觉得当初的逻辑的确成立。
这就是,在我做出研究结果的时候,极度缺乏棋逢对手的人来交流,往往对方无法给予积极和有效的反馈,只觉得只要涨就是好,就是对,只要没涨就未必是对的,只会以成败论英雄。比如,华友姑爷,在去年36-42时,我发出预测,行业的需求弹性将会出现,持续最少一年以上,而事实上,要到突破60后市场一致看好时,朋友才会介入,而在比之前,我和朋友说了三个月时间!再比如,旭创,去年在面临突破40的时候,我说技术层面突破,叠加了上网流量的每年增长100%以上的行业逻辑,未来有5g的基础建设中的光纤光模块的刚性需求会放大增速弹性,而朋友不太认可。在突破50后开始认可,
这就是有研究逻辑和没有之间的差距,做出一个研究,往往会研究很多行业的专家意见和行业数据寻求支持,反复论证后才会得出结论,但是,即使把所有论据论点详细说明,别人也是无法理解。
总之,我的感受就是,人需要与自己水平相差不大的人交流,或者属于互补型的人交流,否则基本上无法交流或者是无效的单向交流。因此就不太爱和多数人交流而是寻求和超越自己的人交流。
学习&合作,移步公众号:zzksvip
本文来自:幸运周,不代表网络进化录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thing.com/8715.html